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士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2.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3.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由,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 4.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 5.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 6.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 7. 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明朝的“鱼鳞图册”

              [     ]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状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 8. 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说明的根本性问题是
              [     ]

              A、井田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农民用怠工的办法对付贵族的剥削
              C、农民都有自己的私田可以耕种
              D、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无力耕种公田
            • 9. 下列引文最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

              A、“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B、“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居”
            • 10. 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
              [     ]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