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金字塔、帕特农神庙、长城、英国议会大厦等著名的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诸多风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樊炎冰 《中国徽派建筑》

              材料二:徽州自古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阙里”,这是因为自南宋以后,理学成为统治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理论,而理学大师程颐、程颢和朱熹的祖籍都在徽州。所以,徽州人特别推崇朱子,以朱子家礼等理论来管理家族和社会。朱子笃信风水之说,正好与徽州人的传统习惯相吻合,这样一来,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精神意识对徽派建筑艺术和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三:在与中世纪的宗教进行斗争过程中,通过市民阶段的文化消费,使希腊罗马古典建筑文化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和勃兴提供了必需的养料。·····达芬奇在概括建筑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价值的建筑方法论,强调观察和实验在建筑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人的本能及人的理性的视角阐释技艺的合理性和技艺存在的本体证明。

              ——张盛《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

              材料四:十九世纪哥特式建筑(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的复兴,并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艺,高度精密的机械生产制作出来的是毫无个性可言的产品,而非艺术品。

              ——孙晓昕《浪漫主义思潮下哥特式建筑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中徽派建筑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2. 国家认同体现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情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出处 《尚书》 《诗经》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
              解释 意即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意即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意即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这是已知的“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时期为什么将天子所在的京师地区称为“中国”。从史料的角度说说“何尊”的价值。
              材料二
              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严复《辟韩》(1895)(2)依据材料,概括严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辟韩》文章发表的背景。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节选(3)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