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

              [     ]

              A.秦朝和西汉  
              B.西汉和东汉
              C.秦朝和唐朝  
              D.唐朝和宋朝
            • 2. 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3. 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     ]

              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
            • 4.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 5.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     ]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 6. 钱穆认为: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这句话强调了" 三省体制"
              [     ]

              A .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
            • 7.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 8.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时期
              [     ]

              A.政治民主化出现
              B.三省体制存在弊端
              C.皇帝大权已旁落
              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
            • 9.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出从汉到唐我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

              A、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B、宰相的任命体现唯贤的原则
              C、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逐步确立   
              D、宰相由一人到多人,相权被分割,权力走向分散
            • 10.        下图是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     ]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