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 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3.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
              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 4.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刺史监察
              D.建“内外朝”制度
            • 5.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  )
              A.限制了王国势力
              B.增加了选拔人数
              C.体现了差别平等
              D.削弱了世家特权
            • 6. (2015秋•滕州市期中)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如图展示,空格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世卿世禄
              B.文化文章
              C.才能道德
              D.门阀地位
            • 7. 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8.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向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汉代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武将都不能胜任其职
            • 9. 《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军功爵制
              D.九品中正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