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图17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它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材料五: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小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5分)
              小题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小题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2分)
              小题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4分) 
              小题5: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2分)
            •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至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的观点是有必要的。在今天,虽然陌生但不失友好的港口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只要世界和平得以延续,它们所获得的保护就是足够的。然而,事情并非永远如此,和平也不会长久存在。
              ——马汉《海权论》(1890-190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权理论产生的背景。(8分)
              材料二 海权论的引入对晚清海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3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他说:“今日之世界,生计竞争之世界也。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者。而商务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此自昔所已然。而今日其尤亟者也。故太平洋海权问题,实为二十世纪第一大问题。今后百年间惊天动地之剧战,今始开幕。交绥其优胜劣败之结局,未知若何。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
              ——摘编自周益锋《海权论的传入和晚晴的海权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工业体系快速建成,海防从“岸上防御”、“近岸防御”进而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近海防御”,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中国工业布局是“内向型”,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资金、技术提升、产品和市场等方面不依赖外部世界,所以,虽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布局的思维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从小而全发展到大而全,因此,防止来自海上的军事入侵对这种“内向型经济结构”的破坏是海洋安全的核心所在。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对西方海权的认识,并予以评析。(17分)
            • 4.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一中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主张和活动?
              (2)你认为应当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清政府“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措施?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内在联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