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留居欧洲,希望能寻找到一种在中国政治革命成功后,避免贫富两级分化的社会改造方案,以防止社会革命在中国重演。孙中山接受了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限制私人土地权益的思想。孙中山试图以此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缓解社会的阶层矛盾。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在孙中山的力主下,“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成为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要学习俄国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二是认为在当时的革命情形下还不能马上实行耕者有其田,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会起来反抗的。就是我们革命一时成功,将来那些小地主,还免不了再来革命”。三是认为要对农民宣传土地政策,启发农民的觉悟,使农民都能够联络起来,有很好的团体。四是主张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联络全体的农民同政府合作,慢慢协商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土地矛盾,“使农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损失”。
              --摘编自蒋阳兵《试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形成的原因。
            • 2. 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在民国初年提出的主张的是(  )
              A.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B.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C.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将全世界受压迫的民族都来解放
              D.我辈须极力振兴实业,讲求民生主义,使我五大族人民,共濬富源
            • 3. “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旧污时代;二为军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之时代;三期为军政府,宪法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中山所倡导的向主宪的三步曲(  )
              A.依次称为训政、军政、宪政
              B.明确以三权分立为目标
              C.以人民实施地方自治为基础
              D.都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国难空前、剧变空前之际,在旧学术迅速式微、新学术一切草创之际,一个涉猎如此广阔的法学学术领域--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并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除梁启超以外,并世无第二人。收入本文集的宪法学论文最多,其中《中国国会制度私议》、《各国宪法异同论》都是万言长文。在这些著作中,粱氏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各国宪法的体例结构、各国国会组织及职权、各国议会选举制度等等重大学术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其研究对象几乎包括当时全球已确立宪法制度的各主要国家,如美、英、德、法、日、意、奥、荷、比、瑞、西、葡等。这些研究奠定了梁氏作为中国宪法学开山鼻祖的地位是毫无疑义的。
              --摘编自范忠信《梁启超法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梁启超先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法学家。他反复强调:“立法之业”,是“立国之大本大原”。 他连续发表文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学说,主张立法应以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目的。梁启超并不主张照搬法家的法治主义或儒家的人治主义,而是主张吸取两家的长处,把法治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梁启超主张中国改革法制,应该“采西方之法,行中国之意”,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透产。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重视法治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法治思想精华。
            • 6.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转移。”“外国作品”外国作品对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影响在于
              [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