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提出:按照“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生活进化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 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半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第二级叫作“安适”,第三级是“奢侈”。材料 体现出孙中山(  )
              A.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
              B.以进化论思想指导革命
              C.追求民生的政治理想
              D.民生史观脱离大众需求
            • 2.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其所处时代,也传承历史、影响至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利用(西方)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将来各国欲恢复其战前经济之原状,尤非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摘自孙中山《实业计划》(1921年)
              材料二  孙中山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主张通过地主报价,将原租的一部分给予地主,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必要时照定价收买,最终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摘编自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实业发展”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有何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
            • 3. 论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斯语也,实十八九两世纪中,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
              自由之义,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乎?曰: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
              自由之界说曰:‘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野蛮时代,个人之自由胜,而团体之自由亡;文明时代,团体之自由强,而个人之自由减。
              天下未有内不自整,而能与外为竞者。……故真自由者必能服从。服从者何?服法律也。法律者,我所制定之,以保护我自由,而亦以钳束我自由者也。
              吾亦曰: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斯为末矣。夫人强迫我以为奴隶者,吾不乐焉,可以一旦起而脱其绊也,十九世纪各国之民变是也。……独至心中之奴隶,其成立也,非由他力之所得加;其解脱也,亦非由他力之所得助。……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1)梁启超宣传自由思想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梁启超的自由观。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自由观?
            • 4.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院,开国会
            • 5.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中国
            • 6. 材料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国内立宪派与革命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1906年是论战最为激烈的一年,立宪派代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必致亡国”,他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但他也认为中国可以渐行政治革命,但不能同时又搞社会革命,如果以土地国有作为平均地权的手段,势必危及民主政体的基础。梁启超指出如果违反以上两原则,则必会发生流血革命,会招来瓜分亡国的惨祸。即使不至亡国,也将产生内乱,群雄并起。即使以革命手段推翻了帝制,并不能保证就能自动建立起一个民主政府。而且也不能保证新建立的政府不会变成新的专制政府,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关于革命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民国初期的社会实际评价梁启超的思想。
            • 7. 材料  辛亥革命使共和国从此深入人心,此话不错亦非虚,但这次革命也仅仅是开启了共和之门,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就以孙中山自己为例,他对五权宪法的创建寄予很高期望,曾经明确揭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但是,对于这个理念懂之者不多,应之者甚少,连孙中山自己也还缺乏相关的架构设计。直到1920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并就任非常大总统之后,孙中山才逐步把五权宪法从抽象理念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框架。概括起来,无非是:以“权能分离”作为理论基础;“五权分立”具体化,成为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政府的架构;进一步确定县一级实行选举、复决、罢官、创制等直接民权,每县选代表一人,组成国民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政权,并授权中央政府行使治权。他认为,如此既可防止议会专制,又可杜绝政府腐败;既可实现直接民权,又可实现“万能政府”,堪称民权主义的完美境界。
              --章开沅《辛亥百年反思:百年锐于千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所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及原因。
            • 8. 在他的书中他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他是

              [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邹容
              D、陈独秀
            • 9.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     ]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10. 某人在一篇文章中声称“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 
              [     ]

              A.谭嗣同  
              B.严复
              C.邹容  
              D.章太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