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 ,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 ,工业品占4%

              [     ]

              A. 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 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D.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 2. 下图是我国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图,下列关于这种经济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
              B.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C.它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 3. 在1912-1919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    ]

              A.重工业发展迅速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独立发展
              D.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 4.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 5.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在    
              [     ]

              A.甲午战争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 6.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

              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7. “学而优则仕”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追求,然而清末状元张謇却放弃仕途,毅然挂冠从商。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学

          • 8. 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 9. 张謇在《致袁世凯函》中指出,当时中国“潮流万派,毕趋共和”。据此判断,该信函书写于
            [     ]

            A、1894年
            B、1898年
            C、1905年
            D、1911年

          • 10. 1919年11月16日,在福州的日本侨民数十人持械寻衅,与福州市民发生流血冲突,死伤8人,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史称“闽案”,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地的学生集会声援“闽案”,指出:“国人欲图自救救国,除人人尽力不用日货外,别无他法。”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沿途极力劝说商人抵制日货。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抵制日货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一种形式
            B.“闽案”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延续
            C.“闽案”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相同
            D.“闽案”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