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认为,考察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7年,起步发展阶段;1958-1965年,不稳定发展时期;1966-1978年,停止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稳定快速发展时期。与“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有:(  )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大炼钢铁运动;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产品名 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 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状况,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有的学者认为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期,有的学者认为1992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期。
              (2)根据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和1992年是重要的历史分期?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三五”(1966-1970):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概括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评析。
            • 5. 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过渡时期”是指(  )
              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
              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的成立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 6. 如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③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了(  )
              A.轻工业、重工业
              B.重工业、农业
              C.农业、轻工业
              D.农业、重工业
            • 7. 阅读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表中资金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时期 1953年~1957年 1958年~1962年 1963年~1965年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A.经济发展规律
              B.国际环境影响
              C.国家经济政策
              D.产业结构调整
            • 8.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 9.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图表中的C点相对于B点呈现出剧降的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严重破坏农业经济
              B.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
              C.“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
              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