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2. 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     ]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 3.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 4. 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 ∶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

              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
              B.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C.中央彻 底清算了“左”倾错误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 5.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 6.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

              A.
              B.
              C.
              D.
            • 7.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