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 2. / 格 材料二  口过剩是中国近社的一个突征。据统,从清朝隆六年(141)到道二十年(公元140年一百年人口1.4亿增长到4.1亿,增加了187.%.鸦片战争后,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步趋于解体,大和手工业者成为失业和半失业的过剩人口,一步加剧了这一机。
              面对这一象,启超出如能采取技术,充利用力,“虽生增数倍,忧饥哉”福成张与巴西、墨西国订同,订立协议,“其招纳华工孙山指出,方面,“海沿户稠密省份聚之民无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都是“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百万,之众需地以”。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需之者。1918年出版的长蘅的《国人口》,认为“今日之中不能以民为可恃,而应当力求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李永芳国代人口管想述论》
              空格/   关于移民的动,早先的历史学家为对移主要是受到英国本人口的压力、社经济出现的困境等推力的果。0世叶以来,一些史学者开始认为对外迁固然是受到推作用,但是力的因,即移民目的地对人的吸力也相重不能忽。
              据料一和学知识,指出19世纪国移民潮出现的原及对美国经济。
              概材料的人口管理思结合所学知识,析近人口思想得以发展主要原因。
            • 3.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 4. 日本人由于学习西方的需要用汉字翻译了不胜枚举的西方词汇,那么同样受着西方列强压迫、同样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中国难道没有尝试过翻译过吗?为何中国人需要假用日本人所造的词汇呢?我们可以比较严译与日译,“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society”日译“社会”,而严译“群学”。该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大量使用日译西方词汇的重要原因是(  )
              A.日译西方词汇更接近西方词汇的原意
              B.近代日本翻译了更多的西方词汇
              C.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比中国先进
              D.日译西方词汇更通俗易懂
            • 5.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 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 6.

              1952—1978年,中国包括农村住房在内的住房总投资仅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7.5%,仅占GDP的0.7%。住房投资严重不足导致70年代末全国主要城市都面临住房严重短缺的困境。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是由当时国家发展战略造成的
              C.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偏离正轨
              D.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
            • 7.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清末民初新女性的预演及时人对新知的热情
              B.“西学东渐”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有助于改善男尊女卑的状况
              C.以图像为主体进行的叙事,展现了清末民初妇女走出家庭,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
              D.时政类年画在当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 8.

              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枸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

                                                  ——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在1894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于1902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阁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回答: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的组织形式、出路等方面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儒家士人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10.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