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材料 《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得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与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概述《申报》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曲折发展的原因。

              (3)请就媒体的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 2. 2013年受媒体关注较高的热词是:“网络反腐”、“房妹”、“官二代火箭升迁”、“最牛中国城管”、“职务犯罪”等,这突出反映的是(  )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 3. 《盛世危言》指出:“……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 4. 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     ]

              A、 娱乐大众       
              B、 报道国内外大事     
              C、 宣传政治主张   
              D、 传播商业信息
            • 5.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 6.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
            • 7. 右图是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爵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 9.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
              [     ]

              A.权威性
              B.准确性
              C.娱乐性
              D.沟通性
            • 10.

              1861年,英商在上海创办了当时唯一的一家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发刊词云:“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材料反映了

              A.中国近代报刊媒体创办自由
              B.报刊媒体不受新闻审稿制约
              C.国家政府支持报刊多元化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使媒体重视商业功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