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材料 《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得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与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概述《申报》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曲折发展的原因。

              (3)请就媒体的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材料一 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及所学概述其影响。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基本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工具上的革命……动力上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上的革命,这三大革命按时间来说隶属于同一时代,并且在商业贸易的带动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英国工业革命最终爆发。
              ----郭咸纲著《西方管理思想史》
              (2)依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三个“革命”性发明。
              材料三 如图

              (3)依据所学概述材料三中两位人物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 如图

              (4)材料四所反映的史实是新中国在哪一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总结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4.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 5. / 格 材料二  口过剩是中国近社的一个突征。据统,从清朝隆六年(141)到道二十年(公元140年一百年人口1.4亿增长到4.1亿,增加了187.%.鸦片战争后,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步趋于解体,大和手工业者成为失业和半失业的过剩人口,一步加剧了这一机。
              面对这一象,启超出如能采取技术,充利用力,“虽生增数倍,忧饥哉”福成张与巴西、墨西国订同,订立协议,“其招纳华工孙山指出,方面,“海沿户稠密省份聚之民无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都是“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百万,之众需地以”。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需之者。1918年出版的长蘅的《国人口》,认为“今日之中不能以民为可恃,而应当力求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李永芳国代人口管想述论》
              空格/   关于移民的动,早先的历史学家为对移主要是受到英国本人口的压力、社经济出现的困境等推力的果。0世叶以来,一些史学者开始认为对外迁固然是受到推作用,但是力的因,即移民目的地对人的吸力也相重不能忽。
              据料一和学知识,指出19世纪国移民潮出现的原及对美国经济。
              概材料的人口管理思结合所学知识,析近人口思想得以发展主要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国家 代表性展品
              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蓝器等
              表2  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
              国家 代表性展品
              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助残机器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比较表1、2,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枸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

                                                  ——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在1894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于1902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阁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回答: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的组织形式、出路等方面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儒家士人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8.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立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奏章文报(重大情报)。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