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350年秦建都咸阳,筑冀阙。在阙上公布法令。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更进一步的地主政权化。

              (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六国表》和《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二)开辟阡陌封疆(田间分疆界的土堆),承认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

              (三)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全国货物交易,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1)概括材料一中所涉及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三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所涉及到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五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3)据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材料六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4)材料六中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