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核心思想? 

              材料二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卢梭

              (2)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

              (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或指引下,欧洲分别发生了哪两场重大的改革或革命运动 ?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材料二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材料三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该项措施主要解决哪一问题?结果怎样?


              (2)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结合所学 知识和材料二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为什么?


              (3)据材料三回答,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350年秦建都咸阳,筑冀阙。在阙上公布法令。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更进一步的地主政权化。

              (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六国表》和《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二)开辟阡陌封疆(田间分疆界的土堆),承认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

              (三)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全国货物交易,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1)概括材料一中所涉及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三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所涉及到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五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3)据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材料六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4)材料六中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1)有学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 7. 近代各国的教育改革,是世界现代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53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充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 8.

              我好像碰到的了假的战斗民族……村社在俄国农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村社历史悠久,它是俄国社会最具特色的社会组织形式。千余年的村社发展史凝结出一种以集体主义、平均主义为典型特征的村社文化,而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平均主义的思想意识构成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俄罗斯地广人稀,多沼泽、多森林和少宜耕地;气候条件恶劣……农民经常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以集体劳动为表现形式的村社在俄国得以长期存在。

              ——王彦敏《俄国现代化艰难启动的文化因素探析》

              材料二:到19世纪上半叶,规范农民行为的原则巩固了村社的生活制度,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个人关系,以维护农民已有的权益并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农民对能使明天更美好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兴趣。

              19世纪60年代的改革给领地农民的处境带来了新的变化:农民不仅摆脱地主的统治获得了自由……社会因素则日渐提高。一个人是否有威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经济状况,他所担任的公职、所受的教育、同颇具影响力的人们的关系及其个人能力。就对财富的崇拜而言,便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富裕农民受人尊敬,常有人前去讨教,他们本身也都自以为是。                              ——[俄]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

              材料三:农民从农奴的身份下解放出来,仍无法摆脱村社的宗法制束缚,村社仍通过连环保将农民限制在村社内,农民事实上难以自由地向外流动。诚然,村社内部也存在着民主成分,村社领导机构通常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村社会议决定。

               ——罗爱林《试析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村社产生的原因及形成的村社文化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改革“带来了新的变化”的表现。概括指出改革前后村社农民观念的变化。

              (3)据材料三分析村社组织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