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阅读以下材料:

              图一

              图二 北宋东京城市布局

              图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请回答:
              (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时代。
              (2)从图二、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 2.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据清朝小说《豆棚闲话》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四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3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2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 3.
              【题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材料二] “杭城(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皆据(宋)吴自牧《梦粱录》
              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宋时期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 4.
              【题文】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 5.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 下图是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开展激烈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1)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各指什么?其中一个阶级是怎样不公平地占着优势的?
              (2)材料二中参与辩论的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3)你认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 6.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所谓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或旯。他们一般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古代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介绍雅典公民在梭伦改革前的状况。
            • 7.
              【题文】为什么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 8.
              【题文】材料一  如图
                     
              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 9.
              【题文】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但17-18世纪中国又出现了被封建史学家称谓的“康乾盛世”的社会局面。你如何理解“衰落”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能够理解这种“衰落”与“盛世”的关系。
            • 10.
              【题文】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