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20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     ]


              A、学习西方
              B、主张君主立宪
              C、救亡图存
              D、主张民主共和
            • 2.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 3. 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呈现的特点是

              [     ]


              A、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B、彻底地批判了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宣传维新思想
            • 4.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这说明最实质的问题是

              [     ]


              A.孔子在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B.维新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崇拜偶像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D.认为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 5.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
              [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洋务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 6.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7. 康有为在儒家经学和孔子的旗号下宣传维新变法主要说明了
              [     ]

              A.维新运动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    
              B.维新派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纲领    
              C.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传统思想    
              D.维新派借用传统思想减少变革的阻力
            • 8.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特点是 
              [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 9.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
              [     ]

              A.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 10.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 该思想家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