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毛泽东指出“(双十协定)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议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日本投降
              C.抗战胜利
              D.重庆谈判
            • 2. 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的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环节。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同盟会章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共产党章程》
            • 3. 辛亥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是指(  )
              A.推翻了清政府
              B.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
              C.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建国大纲第一条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标示革命建国的方针-并明定建设程序为军玫、训政和宪政三时期……为国民革命的革命法典。
                 材料二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宣言中,昭示要端四点:
              (1)国民政府之职责,在履行中山先生的遗志,贯彻国民革命志业。
              (2)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平等自由之中国,首在废徐不平等条约。
              (3)废除不平等条约,当召开国民会议为执行之枢机,以收回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夺去的主权。
              (4)执行国民党党纲及政策,扫除障碍,从事建设。
              --摘自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时期之组织及党政关系》(1925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民党革命建国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建国方针的意义。
            • 5.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6.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述的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口口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革命
              B、尊孔
              C、帝制
              D、亡国
            • 7.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拜孔子,祀孔庙,倡读经,这主要是由于 
              [     ]

              A、儒学优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孔子思想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C、孔子、孔庙和儒家经典都是国粹  
              D、迎合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需要
            • 8. 在中国近代史上,封建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指的
              [     ]

              A.孙中山
              B.袁世凯
              C.康有为
              D.陈独秀
            • 9.        “癸丘之役,文主之最力,所以失败者,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散。”孙中山所说的“癸丘之役”指的是 
              [     ]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法斗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