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影响广泛的和平主义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发誓,不让美国重演1917年卷入战争的过程,对所有与战争和军备相关的事务表示反对和厌恶。1935年2月,墨索里尼向意属东非增派军队。3月,德国公开宣布重振军备,法国为此延长士兵的服役期。这引起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对战争的恐惧,加上罗斯福提出和平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预算,便采取了新的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和平主义运动倡导者要求当局做出努力,尽快结束西班牙战争。和平主义者既要求美国不卷入战争,又要求政府为结束西班牙内战做出努力,这对联邦政府来说,确实很难予以满足。罗斯福只能在中立法的框架内施加政府的影响。“为确保同全国和平主义者的立场一致”,他必须谨慎行事。与孤立主义者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和平主义者认为,世界已进入 “单一的经济整体”,只有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合作,才能避免战争的暴力。
              --摘编自熊伟民《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 2. 材料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开始统治日本。随后,美国公布了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禁止日本人打着宗教旗号搞极端军国主义组织及运动,矛头直指靖国神社。盟军总司令部军官们强烈建议麦克阿瑟废止靖国神社。美国的想法让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陷入极度恐慌。靖国神社负责人横井决定利用盟军总司令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纯宗教的姿态维护靖国神社,11月26日,横井拜访盟总宗教科科长巴斯,提出了靖国神社由国家神社变为宗教庙宇的方案。12月25日,盟总发布了麦克阿瑟第448号指令,同意靖国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教法人,靖国神社终于逃过了灭顶之灾。几十年后,一份盟总的解密文件《关于靖国神社的将来的见解》中赫然写道:应宜保留靖国神社,废止了反而增加事端。巴斯后来回忆说:“继续制裁日本不是我们的愿望,那时的日本正按我们的期望行动。”--摘编自乔林生《当年靖国神社为何未被烧毁》(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 3. 冷战结束后,在阿富汗地区,英国不仅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行动,而且投身以欧盟国家为主的维和行动。它所看重的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缘优势,还有石油资源。由此可见,英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特点是(  )
              A.紧随美国步伐
              B.依然存在冷战思维
              C.服从国家利益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 4.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5-199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次数基本情况
              领域 时段分布情况 常任理事国分布情况 合计
              1945-1989 1990-1999 苏(俄罗斯)
              和平解决争端和国内冲突 174 9 64 66 3 32 18 183
              会员国加入 59 0 51 6 2 0 0 59
              其他 49 13 11 20 194   6 60
              材料二  作为台湾当局的“邦交国”危地马拉自1993年开始,每年度在联合国与他国一起签署有关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提案。在中国政府多次敦促和警告之下,危政府没有改变态度。1997年1月10日,安理会审议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维和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否决票。此后,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危政府许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1998年1月20日,中国政府投票同意决议。美国《华盛顿邮报》撰文称:“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开始采取积极反对的立场。”
              --《建构和平--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45-1999年否决权行使情况的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对危地马拉决议否决权的行使。
            •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真正世界性的保卫和平运劝在盆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广泛发展。战后由于核武器的发展,世界人民不愿再遭受新的大战的浩劫与毁灭性的核灾难,在许多国家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核军备竞赛和保卫和平的运动
                  1948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建立了保卫和平的组织。
              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了《斯德书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了签名运动。半年中有5 亿人在宣言上签字。
                  1955年,由爱因斯坦和罗素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发起,于1957年在加拿大帕格沃什召开科学和世界事务全会议,讨论削减军备与和平问题,被称为帕格沃什运动。它表明科学家参加和平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1965年8月,美国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义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
                  70年代末,超级大国争夺加剧,军备竞赛升级,国际局势又趋紧张。
                  80年代初,在西欧、北美以及世界各地又掀起反对核军备竞赛、维护和平的群众性运动的新高潮。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l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和平运动的特点及高涨的原因。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防止核战争方面有何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 7. 材料  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苏美英法对德分区占领。在苏占区,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法西斯势力,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的措施,使苏占区经济逐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美国试图扶植德国,借助其物力、人力和战略地位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尽可能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英国延续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考虑自身实力,基本上追随美国,同意与美占区合并。法国在70年中3次受德国之害,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1947年3、4月间,美法两国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合并的要求,从而换取了法国在对德问题上的逐步合作,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转折,最终实现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对德处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对德的处置给德国带来的影响。
            • 8.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
              A.法德两国外交的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C.冷战时期欧共体对美离心力增强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
              --引自新华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存在的不足之处。
            • 1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260万人流入联郑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份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到失败。
              --摘编自《建造柏林墙的决定是如何通过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林墙事件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