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在位期间的重大举措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 ③多伦会盟

              ④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⑤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③⑤
            • 2. 唐太宗和康熙帝统治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均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这 跟统治者采取有效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东突厥部众约 10 万人归附唐朝。贞观四年, 就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 朝廷内部出现争议。)……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汨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吾民,永控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 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 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将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以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屏蔽,策之善者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 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 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 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写的《溥仁寺碑文》中说:“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 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
              矣”。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辑》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请概括指出唐朝大臣在处置东突厥问题上的不同主张。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最终是如何处理东突厥问题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在处理边境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并结合所学知 识以史实说明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管辖是如何印证这一政策的?
            • 3.

              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 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 4.

              “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 5.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 6.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 7.

              9、唐代的音乐、舞蹈全面兴盛,宫廷“七部乐”中有高丽伎、天竺伎、龟兹伎等,唐玄宗创制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歌舞大曲。以上材料说明

              ①唐代艺术繁盛,富于创新     ②唐代文化兼收并蓄,自信包容

              ③唐代与周边国家交往密切    ④唐玄宗信仰印度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 8.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阻碍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9. 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民族政策开明
              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 10. 33、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材料四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和材料一的联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