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B.唐太宗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开创了“开元盛世”
              C.康熙帝收回台海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
              D.三人都是封建帝王,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了重大贡献
            • 2.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四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地方管理上采纳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 3.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四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一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雏,详细商榷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 4. 33、(19分)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

              A、知人善任,开明开放。

              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1)(2)(3)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选项代号(3分)。并说明相应的理由。(12分)

              古代政治家

              评价序号

              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秦始皇

              (1)

              唐太宗

              (2)

              康熙帝

              (3)

              (4)根据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史发展的主要趋势。(4分)

            • 5.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中,有“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的词句。令康熙如此感叹的事件(  )
              A.驱逐了殖民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
              B.安定了东南边疆,实现了国家统一
              C.抗击了外敌侵扰,维护了边界安定
              D.平定了地方叛乱,消除了分裂威胁
            • 6. 下列历史事件属于康熙皇帝所为的是(  )
              ①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设立伊犁将军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设置台湾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7. 康熙曾说:我的伟大事业终于完成了。在这两年中,我栉风沐雨,三次穿越沙漠追击敌人,……连续的追击,加之百分之百的艰辛,才有了今天的胜利。这里的“胜利”是指(  )
              A.清剿明朝残余
              B.派兵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入侵
              D.平定准部叛乱
            • 8. 著名历史学家柏扬曾说:在中国许多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国君主往往比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时很容易出现危机,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危机”。下列王朝中没有出现“瓶颈危机”的是(  )
              A.秦朝
              B.明朝
              C.隋朝
              D.清朝
            • 9.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
              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 10.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