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秦王扫六合》李白材料二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③唐大宗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巩固北部边防采取的措施,请简述“秦王扫六合”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您选择对秦始皇的其中一种评价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 2.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四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地方管理上采纳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趾、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赋税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尽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而奸邪并生,赭衣(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悉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担负着哪些职能?

              (2)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有什么特点?

              (3)据上述两题回答:《秦律》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 4.

              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3)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

            • 5.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四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一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雏,详细商榷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 6.

               古埃及和古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世界文化遗产众多,成就了各自灿烂而独特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跨国直播胡夫金字塔考古行动。在演播厅中,两位特约嘉宾对现场的探险进行评说,并且对这一地上最伟大的建筑和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进行对比。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赢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简述材料一中“金字塔”的含义及得名的原因。“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指的是哪项世界文化遗产?并概述“地上最伟大的建筑和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同依据。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你赞同秦始皇实行“极权政治”吗?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7. 2013年12月中国梦•学术动态网:《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一文认为,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片断,分析回答问题。
              片断一 谈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管理机制的?
              片断二 谈到唐太宗: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2)据片断二,唐太宗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
              片断三 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4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4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3)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的积极作用。
            • 8.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
              材料二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往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一一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 10.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