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 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材料反映出(  )
              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
              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
              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
            • 2.

              从文化角度看,属于“儒家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是下图中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

              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C.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D.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 4.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 5.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孔子就是守旧派的典型代表
              B.孔子某些思想违背时代潮流
              C.作者强调孔子思想的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
            • 6.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 7. 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 8. 如图所示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 9.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亚里士多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而取中间
              D.两者的中庸思想完全一致
            • 10.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突出贡献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学而优则仕”的学习追求
              C.“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D.“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态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