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留居欧洲,希望能寻找到一种在中国政治革命成功后,避免贫富两级分化的社会改造方案,以防止社会革命在中国重演。孙中山接受了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限制私人土地权益的思想。孙中山试图以此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缓解社会的阶层矛盾。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在孙中山的力主下,“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成为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要学习俄国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二是认为在当时的革命情形下还不能马上实行耕者有其田,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会起来反抗的。就是我们革命一时成功,将来那些小地主,还免不了再来革命”。三是认为要对农民宣传土地政策,启发农民的觉悟,使农民都能够联络起来,有很好的团体。四是主张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联络全体的农民同政府合作,慢慢协商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土地矛盾,“使农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损失”。
              --摘编自蒋阳兵《试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形成的原因。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乔治•华盛顿、甘地、孙中山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三

                      材料四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五 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摘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孙中山、甘地三人享有“国父”称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述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及其主要事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依据材料四、五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
            • 3. 关于“革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革命方略》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 ,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伟大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材料四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有何地位及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有怎样的发展?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影响。
              (3)材料三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提出的革命道路。从毛泽东新道路的提出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 4.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国内政策的一切主要原则都包括在他小小的对开本的法令手册中,其中有极少数是关于延长已到期的法案,其他的是根据个人或地方的请求而制定的。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巩固革命成果。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任总统任期结束时急流勇退,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

              材料三 华盛顿是美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与拿破仑采取的举措有何相同之处。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于当“国王”或“皇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做法?华盛顿为美国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3)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试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提出必须加强法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历史任务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重要讲话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邓小平南巡讲话摘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点火”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
            • 7. (10分)《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李时珍因其伟大的 医学成就,成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时珍24岁正式随父行医,一面学医,一面研究医药书。他发现历代的医药书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决心重新整理补充,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他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他先后到过湖北武当山、江西庐山、江苏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品尝草药,辨别药性。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在他61岁时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材料二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传统文化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原因和历程。(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本草纲目》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校计划在实验楼走廊上张贴两位中外科技界名人的画像。以下为可供选择的人物清单:牛顿、爱因斯坦、列宁、李时珍、詹天佑、孙中山。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暴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请从材料一所提供的人物清单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两位人物并说明其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 9.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勇于创新,对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规则I   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其实并足以解择其现象者。……
              规则Ⅲ  物体的性质,它们既不能被增强又不能被减弱,并且属于所能做的实验中所有物体的,应被认为是物体的普追性质。……
              规则IV  在实验哲学中,由现象归纳得出的命题,在其他现象使这些命题更加精确或出现例外之前,都应被视为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而不管和反的假设。……
              一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材料二  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性从上帝重新回归到人本身。 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自然本性。……到 17、18世纪,英国知识界围绕三个重大思想主题进行了知识体系创新。 这三个思想主题是:第一,宇宙和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支配法则是什么? 第二,作为人类社会核心组织的国家和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是什么? 第三,人类知识的起源、范围和限度是什么?
              一摘编自邓云清《思想的时代一牛顿、洛克的思想及其生成》材料三  科学技术除了是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是正确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外,同时也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的创新成就。 
              (2)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以牛顿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家深度诠释的思想主题。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英国知识界“三个思想主题”生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创新成果的历史影响。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时珍和牛顿是世界公认的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经典巨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时珍在艰巨的研究工作中,“无书不读”,涉猎诸家……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35岁时,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花费18个月时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书中全部的论述都以命题形式给出,每一个命题都给出证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证求解都是完全数学化的,必要时附加推论,而每一个推论又都有证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顿认为某个问题在哲学上有特殊意义时,他才加上一个附注,对问题加以解释或进一步推广。

              (1)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最大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这两位科学家身上学到的高贵品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