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 ,“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 “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
              ——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
              材料三  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分)
            •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力役改为代役的银差……赋与役合一。
              材料二  17世纪初,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l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三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赀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中“丁”的含义。(6分)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措施带来的影响。(9分)
            • 3.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引自电影《天仙配》中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1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 4.
              (20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 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⑴“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⑶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分)
              ⑷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 5.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 6.
              (30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
              (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2分)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4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日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6分)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6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8分)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4分)
            • 7.
              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10分)
            • 8.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2生产工具与图1相比有何优点?图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10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 9.
              (17分)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的政治变革?(2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因素。(2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到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3)概括材料三中“癸卯学制”的特点。(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9分)
            • 10.
              材料一 右图是1995年发行的电话磁卡,卡上画面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天仙配》的故事发展脉络设计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可谓家喻户晓。

              材料二 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二,判断在当时苏州的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2分)从材料二中找出你判断的文字依据。(2分)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一战期间创造“空前”丰厚利润的时代背景。(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