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在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B.“水上商船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
              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 2. 《中朝故事》卷上载,唐禧宗重修安国寺毕,设大斋,扣新钟,规定“有能舍一千贯文者,即打一槌”。(巨富)王酒胡半醉而来,径上钟楼,连打一百下,从西市运钱十万贯入寺,受到唐禧宗宴请。据此可知唐禧宗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暂告一段落
              B.商人的社会认同有所改善
              C.佛教盛行寺院建设受重视
              D.政府鼓励商业的适度发展
            • 3. 唐玄宗曾下令“禁九品以下清资官设置客舍、邸店、车坊”。但实际无法禁止,后来宣宗时只好敕令:“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科。”材料表明(  )
              A.唐朝调整抑商政策
              B.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获利丰厚
              C.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市坊界限
              D.很多贵族官僚开设邸店,与民争利
            • 4. 材料一  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
              2.造户籍、计帐(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1段,10段町(段、町为日本古代田积单位);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
              3.改革统治机构。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 5. 如果你穿越到唐朝,你可以:(  )
              ①看到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②看到杭州、湖州已经成为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③翻阅雕版印刷的《东京梦华录》;
              ④每月五次逛相国寺庙会。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 6. 材料一 自丧乱(安史之乱)以来,汴水堙废,漕运者自江、汉抵梁、洋,迂险劳费。三月,己酉,以太子宾客刘晏为河南、江、淮以东转运使,议开汴水。庚戌,又命晏与诸道节度使均节 赋役,听从便宜行毕以闻=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中米斗千钱,百姓按穗以给禁军,宫厨无 兼时之积。晏乃疏波汴水,遗元载书,具陈漕运利病,令中外相应。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 给关中,唐世称漕运之能者,推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材料二刘晏受命以后,以转运为己任,为了弄清多年漕运的利弊,或坐船,或乘马,亲自对 过去漕运沿线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他长途跋山涉水,实地调查研究漕运情况,“尽得其病 利”。他要治理漕运,又担心受别人牵制,其治理方案难以推行,为了得到当政宰相的有力支持,他致书元载,具体陈述了漕运中的“四利”“四病”。……刘晏所陈述的四利四弊,既指出了开通 漕运利国利民,可以振兴经济,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困难,如不解决这些难题,漕运仍然是纸上谈 兵。元载正独揽朝政,看了刘晏的书信,极力赞成其事,因此刘晏“得尽其才”。从此,江、淮财赋 才得以运至关中,……大凡每年运至四十万斛,“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晏改革漕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刘晏改革漕运成功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作用。你对此有何认识?
            • 7. 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
              A.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于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 8.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首唐诗反映了(  )
              ①唐朝商人经营范围广泛②当时商品种类多 ③唐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唐朝存在贩卖奴隶的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 9. 唐朝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主要反映的是(  )
              A.政府禁止商业活动
              B.政府重视管理商业活动
              C.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D.政府竭力限制商业活动
            • 10. 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以国有钱本贱时收桑、贵时出粜,平抑粮价。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刘晏被害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这说明唐朝时期(  )
              A.私商资本增殖困难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