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
              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 2.

              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 3.

              (12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4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以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 4.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了市镇经济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  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12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6分)

               

            • 6.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①货币经济繁荣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农副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④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全晋会馆”         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A.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会馆的产生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束
              D.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 8.

              判断题。

              1.明代一位贩卖古董的人,有一天非常开心,因为收购了一件珐琅彩瓷器。

              2.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4.20世纪90年代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把美国领入“新经济”时代,保持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5.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快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9.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商品经济发达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
            • 10.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