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研究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个问题上,有学者提出,应该从民间着手进行分析,比如民间的商业生产、贸易、礼仪、生活、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对此,你的认识是

              A.可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民间各行业的发展
              B.不可行,这些方面不能较全面地展示明朝的民间生活
              C.可行,这些方面的资料丰富且真实性较强
              D.不可行,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经济政策
            • 2.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2分)这一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哪些?(2分)

               

            • 3.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 4.

              阅读以下材料:(12分)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2分)

              ⑵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4分)

              ⑶材料三、四中的“本”“末”各指什么?(2分)

              ⑷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4分)

               

            • 5.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6.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 7.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阶段及阶段性特征。(8分)

               

            • 8.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9.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10.

              (12分)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请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并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