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闭关锁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 2.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     ]

              A.东晋
              B.南朝
              C.北宋
              D.南宋
            • 3. 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政治特点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4年在福建泉州港外出水了一艘南宋海船,船中残余的香料就有2000多公斤,其中有檀香,还有价格等同于黄金的龙涎香。
              材料二 1987年在广东东南濒临南海的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这是迄今为止在环中国海区域发现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整船文物可达4——8万件,以瓷器为主,多为青釉瓷,许多瓷器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一摞一摞的铁锅和一篓一篓的铁钉是另两宗大量出水货物;目前船中出水的铜钱有上万枚,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货泉”,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
              (1)材料一中出水的海船来自哪个地区?材料二中“南海一号”是什么时期的船只?请分别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沉船中有大量的瓷器和铁制品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信息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 9. 清代广州的“公行”是
              [     ]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 10. 下列有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开辟于汉武帝之后
              B.汉代尚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事经常性贸易
              C.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D.安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