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 “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
              B.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
              C.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2.

              (32分)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4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6分)

              材料四: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8分)

              材料五: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

               

            • 3.

              (22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分)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据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3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6分)

              材料三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走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逢径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枢。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英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曼,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

              ——据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9分)

               

            • 4.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 5.

              (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 6.

              (12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末)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并指出其主张的不同结局。(4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朱熹与李贽的主张,李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 7.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 8.

              南宋大儒朱熹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与诗中强调要在生活中探得规律、明白事理的观点相一致的古代思想家有

              ①荀子      ②老子       ③董仲舒      ④王夫之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 9.

              以下两幅图分别是明朝人绘制的孔子讲学图与拉斐尔于1509——1510年绘制的亚里士多德讲学图。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孔子强调“礼”,亚里斯多德主张和谐
              B.孔子强调专制,亚里斯多德主张民主
              C.明代注重等级礼仪,文艺复兴看重自由平等
              D.孔子讲学强调灌输,亚里斯多德主张双向交流
            • 10.

              (26分)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中国林业网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10分)

              (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