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2. 孔子曰:“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个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 4. 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 5.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D.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 6.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代表着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 7. 18世纪,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法国广泛传播,对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人权宣言》中,第四条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这一规定与下列哪一 儒家思想比较接近(  )
              A.民贵君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8. 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时说道:“君主要像君主一样行事,臣民要像臣民一样行事。……臣民不应该僭越君主的特权和权力。”这实际上强调了儒家思想重(  )
              A.礼
              B.仁
              C.德
              D.法
            • 9.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F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