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 2.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皇帝这一做法受 (    )

              A.孔子思想影响
              B.董仲舒思想影响
              C.朱熹思想影响
              D.王阳明思想影响
            • 3.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此话强调,君主应(    )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强化王权
              D.顺应天意
            • 4. 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 5. 战国时,齐国在国都附近设稷下学宫,作为齐国的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汉朝时汉武帝设立太学。两者都(  )
              A.以儒学五经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B.延续了私学在教育领域的意义
              C.培养了国家需要的管理人才
              D.表明官学是当时唯一的办学形式
            • 6.

              “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 。’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在《劝学篇》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潮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说明其政治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共产党宣言》

              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民主革命纲领

              ③(2分)

              第二次

              ①(1分)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次

              ②(1分)

              ④(2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措施及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8分)

               

            • 9.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这是因为汉武帝推行了(  )
              A.独尊儒术
              B.黄老政治
              C.焚书坑儒
              D.重农抑商
            • 10.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

              A、君权神授
              B、礼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兼相爱、交相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