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 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身。”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中华读书网”

              材料四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宋明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材料一、二、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图一 五经书影

              图二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图一中的“五经”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图片


              材料五:“打倒孔家店”。“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

              ——陈独秀


              材料六: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四、五分别是哪个派别的观点?根据材料四、五说明他们是怎样对待儒家文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六,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7.

               (2007上海历史)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问题:(7分)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1分)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

              (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3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当时各国都在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关注相互间攻伐的胜负,孟子仍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不合时宜而郁郁不得志。孟子的游说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响应,梁惠王……嫌他太迂腐;齐宣王……甚至勃然变色,顾左右而言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建元六年,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指出儒学在战国时代的遭遇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哪些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分)

              (3)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弗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 知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                        ——李贽《藏书》

              材料三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孔子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比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文章选编》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各自主张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并说明儒家思想在三个时期的不同地位。

               

               

               

               

               

               

               

              (2)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