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2. 下图为2009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现了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海南儋洲东坡书院的风貌。其中鹅湖书院因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与心学创始人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而享有盛名。下列关于古代书院及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宋代最为兴盛
              B.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和论辩,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有侧重,发挥专长,而且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C.“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氏兄弟主张“发明本心”
              D.程朱理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 3. 他的思想在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死后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他主张

              [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D.致良知,知行合一
            • 4. 宋代“程朱理学”又称“新儒学”,意思是传统儒学又有新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 
              [     ]

              A.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精华
              B.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粹
              C.继承了西周礼乐制度传统
              D.兼容了西方民主法制观念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鹿洞书院教条》,又名《朱子教条》,由朱熹制订。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子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之间,作为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目的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提升品位,是书院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南宋理学家们对书院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
              《白鹿洞书院教条》既是书院精神的象征,后来也成为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皇帝视察太学,手书《白鹿洞书院教条》赐示诸生。其后,或摹写、或刻石、或模仿,遍及全国书院及地方官学。于是,一院之“教条”,遂成天下共遵之学规。而随着中国书院制度之推广,它又东传朝鲜、日本,不仅当年奉为学规,至今尚有高校而作为校训者,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
              《朱子白鹿洞教条》原文: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朱子教条》与朱熹理学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朱子教条》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朱子理学思想的积极作用有
              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9.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 10.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