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了,“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问,妻可出(休)乎?”程子曰:“妻不贤出之何害?”(《性理大全》)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 “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古代妇女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不同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鹿洞书院教条》,又名《朱子教条》,由朱熹制订。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子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之间,作为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目的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提升品位,是书院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南宋理学家们对书院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
              《白鹿洞书院教条》既是书院精神的象征,后来也成为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皇帝视察太学,手书《白鹿洞书院教条》赐示诸生。其后,或摹写、或刻石、或模仿,遍及全国书院及地方官学。于是,一院之“教条”,遂成天下共遵之学规。而随着中国书院制度之推广,它又东传朝鲜、日本,不仅当年奉为学规,至今尚有高校而作为校训者,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
              《朱子白鹿洞教条》原文: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朱子教条》与朱熹理学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朱子教条》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3: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1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1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1、2,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3中的“理性”与材料1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2相比,材料3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风云网》(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三教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 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请回答: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兴盛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