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1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 2.

              非选择题:本大题30分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9分)

              (2)试从客观作用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9分)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差异的原因。 (12分)

               

            • 3.
              【题文】(20分)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2分)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2分)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4分)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 4.

              (26分)14-16世纪的东西方,都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性质和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却是迥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思潮就以道德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形式在诸子百家的相互辩难、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一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儒家和墨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4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先秦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二  “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有”“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一一被特拉克(意大利诗人,1304---1374)

              “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

              一一一波吉奥(意大利历史学家,约1380---1459)

              (2)归纳材料二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函。(4分)简要分析该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  他(李贽)不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确切些说,他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反叛者”、主体价值观的“补漏者”一一正如他临死前说的,我的所作所为,于“圣教”有益无害,然其所说之“漏”,且言辞之烈,毕竟痛彻挡权者之内心深处。

              ——《试论李贽人性论思想及其局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8分)

               

            • 5.

              (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1 590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予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6分)

               

            • 6.

              (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10分)

               

            • 7.

              (18分)经济发展、社会变动是孕育思想文化变革的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耿中丞》

              (1)据材料一,解读李贽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简述李贽“异端”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两幅圣母像神情的不同之处。(2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解读关于启蒙运动的主要信息。(8分)

               

            • 8.
              (14分)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19世纪60年代起的新式学堂与清代书院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教育发展迈入一个新台阶。                                      
              ——历史风云网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6分)
              材料三 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学至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82所孔子学
              院和241个孔子学堂。
              ——《世界知识画报》2010年第2期《中国风过境》专题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4分)
            • 9.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困境主要是:
              [     ]

              A.佛教和道家的传播
              B.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C.科举不考儒家经典
              D.分裂割据破坏统一
            • 10. 儒家经典开始有标准读本是在
              [     ] 

              A、魏晋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