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惟邦木,本固邦宁”见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与这一思想不一致的是

              A.朱熹“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B.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 2.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 3.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着时代的进步。下面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同一时期发展成就的是





              [     ]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4. 名字不仅仅是—个人的符号,有时还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宋史》中大量出现了如焦守节淳克让、陈从信、赵安仁、张忠恕等名字。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是
              [     ]

              A、宗法思想
              B、法家思想
              C、佛学思想
              D、理学思想
            • 5.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参加完与陆九渊的鹅湖学术辩论后,途经武夷山分水关,写下《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暗喻朱、陆二人在理学上有“异”有“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东”指朱熹认为理是“生物之本也”,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②“西东”指“陆之教人为太简”、“朱之教人为支离”。
              ③“合处”指都强调格物致知以“致良知”
              ④“合处”指两人思想基础都是儒学,沿袭着封建伦理道德观
              [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

              朱熹理学强调“仁”“理”“三纲五常”,这些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但从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考虑,可吸取的精华是
              ①呼唤人们应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②“仁”强调“爱人之心”有正确的因素
              ③“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安定社会
              ④“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对人的道德有约束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7.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 8.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佛教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远东的主宰”。简要分析20世纪上半期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简述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代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