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材料一:《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方圆《浅论我国古代女子之社会地位》

              材料二:1912年4月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联合其他各省的妇女政治团体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宣布宗旨为:“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去安于政权。”其期,以吴木兰为会长的女子同盟会也宣布:“本会之设以民国存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正事为宗旨。”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造成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纪初期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分析促成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 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身。”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中华读书网”

              材料四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宋明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材料一、二、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图片


              材料五:“打倒孔家店”。“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

              ——陈独秀


              材料六: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四、五分别是哪个派别的观点?根据材料四、五说明他们是怎样对待儒家文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六,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方面,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4)通过以上对东西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己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北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文化因素对世界文明进程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