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中国政制
              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1)简述一下西周达臻“文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明古贤称周秦之际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
              材料三 《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者)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
              材料五 《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1)概括材料一、三和四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三中统治者的做法的目的及实施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四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3分)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纳以上五则材料,指出几代统治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与其他四则材料不同的是哪则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汉朝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 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笼子”指什么?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第二,关于革命的后  果。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

              (4)材料四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 6.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观察下面三幅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3)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3)材料三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 
                                                                                                                                                                              
              (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这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鸟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到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横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