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出周代。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
                  材料三  尽管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各民族之间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但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1840年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是如何扩大有效统治范围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1840年前)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上述经验。
              (3)写出两支著名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名称。参考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 文字是文化、文明的载体。改变一直以来使用的文字,具有文化革命的意义。
              材料一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说文解字•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斯的建议。结合所学,简述其目的。
              材料二  路德认为,宗教信仰作为个人内在的事情,只能通过自己阅读福音直接获得上帝的恩赐。宗教改革早期,路德并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逐渐认识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直接阅读拉丁文或希腊文《圣经》的能力,而对《圣经》一知半解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为此,路德一改原有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把拉丁文本的《圣经》翻译成了德语。……在中世纪晚期,把《圣经》翻译成各种语言文本对促进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应忽视的客观作用。
              --《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简述将《圣经》译成各种语言文本的作用。
              材料三  阿拉伯文字只有辅音,没有元音,因此不容易正确地读音和拼写。它的书写也不便,字母从右向左书写,而数字却要从左向右写。土耳其的法律条文掌握在特权阶层手中,加上文字教育的落后,造成普通民众对政府的通告、条例,一问三不知,受到权贵、官员的欺压,也不知如何诉苦。凯末尔曾说:“我们必须让自己从多少世纪以来像铁箍似地束缚着我们思想的那些令人无法理解的符号中解放出来。”
              1928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字母改革法》宣布废除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土耳其语,改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逐渐摆脱陈腐的旧语言,日益变得富有活力起来。

              --《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3)依据材料三图文资料,概括凯末尔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和成功的原因。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 4. 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请你结合所学,对这一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这一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6.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
            • 7. 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绪,并引发了学者们对相关历史与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
              响。并从行政、监察、思想三方面概述西汉王朝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发展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元初统治者在政治制度设置上的传承特点。并试举两例,说明元朝的创新制度对“大一统”中国发展的意义。
                  材料三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并归纳实施这一方针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 8.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1)简述一下西周达臻“文明”的表现?
              (2)结合材料,说明古贤称周秦之际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是?
            • 9. 在历史上,货币的统一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3)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欧元持续贬值,欧元区各国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淖,以致有人甚至在猜测欧盟解体的时间。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提供解决方案。
            • 10. 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意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
              --[东汉] 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东汉]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 宋濂《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