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孔子说过:“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到了他生活的春秋后期,甚至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①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改称“王”②地方势力在自己的封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
              ③随着社会发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④周朝都城频繁迁徙使诸侯大夫人心不定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2. 图1为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图1


              [     ]


              A.是大一统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 3.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今天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4.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在原因和方式上存在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对比图1,从图2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图1  春秋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     ]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 9.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 10. 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     ]

              A、

              B、

              C、

              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