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是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
            • 2.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
              材料二  “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你认为作者重在说明什么历史现象(6分)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主张.(4分)
              (4)谈谈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4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还可称为“监公”,或称为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样,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据百度百科与中华先锋网廉政之声等资料改编
              材料二:“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在中央将中央监察大权一分为三,形成御史府、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足鼎立的局势。在地方,形成刺史—督邮—监乡这样的州、郡、县级监察单位,形成相对独立而对本级长官负责的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十三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史称“以小驭大”。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据吴启萌《汉代监察制度述评》改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监察制度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材料三: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提出“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美国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和公务员绩效的考核,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2)据材料一、二、三,比较美国行政监察制度与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不同点。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不同点的原因。(8分)
            • 4.
              (24分)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4分)
              (3)“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4分)
              (4)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8分)
              (5)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4分)
            • 5.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2分)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分)
            • 6.
              柳宗元被贬谪湖南永州时所创作《封建论》中说:“周之兵,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7.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研究的主题说明了(  )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侯国
              户数(万)
              西汉平帝(1-5)
              ------
              13
              103
              1587
              1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道
              358
              ----
              1551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
              328
              1573
              841.3
              宋开宝(968-975)末
              ------
              297
              -----
              1086
              309
              宋宣和四年
              26路
              288
              ------
              1234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 8.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 9.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下面关于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创了县制
              B.秦朝时县的最高长官由皇帝任命
              C.县长(令)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D.宋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 10.
              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