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
              出身
              时间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
              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
              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 2. 如图所示为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
              B.汉
              C.宋
              D.明
            • 3. 宋神宗时期,朝廷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王安石和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和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主要体现了宋神宗
              (  )
              A.重用高官加强变法领导
              B.继承祖宗之法注意集权
              C.强调集体决策减少失误
              D.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 4. 《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5. 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提升谏官地位强化集权
              B.权力相互牵制巩固皇权
              C.注重行政分工提高效率
              D.降低决策失误维护统治
            • 6. 《通考》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文中所述内容发生在(  )
              A.汉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7.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开始形成内、外朝制度
              C.沿袭唐代三省制度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 8. 《宋史•欧阳修传》言“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文中“兵府”指的是(  )
              A.枢密院
              B.政事堂
              C.军机处
              D.提点刑狱司
            • 9. 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朝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
              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设立三省相互牵制与监督
              ③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0.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