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见图

               

              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请回答:

              (1)秦始皇是如何“设职授官”的?中止的“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什么政治制度?(5分)

              (2)请填写材料二中A、B、C的名称,该图表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5分)

              (3)甲、乙、丙三位同学在阅读材料三后,出现了三种观点。甲:“这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为此他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乙:“这最可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话,为此他废除了丞相制度。”丙:“这应该是清世祖康熙的话,为此他设立了军机处。”

              你认为谁的分析合乎史实?简述该皇帝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5分)

               

            • 2.

              (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曾被当做封建糟粕,受到过猛烈的批判,然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改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等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历史上科举制曾经起到的积极影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至90年代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3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原则所产生的历史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6分)

               

            • 4.

              (24分)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1)依照例子填空。(8分)

              例:A.  皇帝制度

              B.               C.              D.              E.              

              (2)据材料一,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并说明其在政治领域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材料二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再到伯利克里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民主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8分)

               

            • 5.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6.

              如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⑴图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图二体现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⑵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明初中央行政部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哪一对矛盾的激化?(1分)

              ⑶图四中的机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1分)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 7.

              (27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一一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7分)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6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8分)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6分)

               

            • 8.

              (21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不同时代又赋予它不同的涵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5分)

              材料二: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2)依据材料二说明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3分)指出其历史作用。(1分〉

              材料三:拿破仑说“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拿破仑法典》中有这样一些条文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3)上述条文规定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3分)

              (4)结合所学知识,以英、美、法为例,简要说明法律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6分)

               

            • 9.

              (14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6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6分)

               

            • 10.

              (14分)通过历史上不同社会时期不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建设,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是什么?该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回答,唐太宗时期,加入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行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3)根据材料三的图示,完成下列表格。

               

              国家

              走上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方式

              政体

              政体确立的标志

              英国

               

               

               

              美国

               

               

               

              法国

               

              民主共和制

               

              德国

              发动王朝战争

               

               

               

              (4)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