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主父偃(出生不详一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他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晚上就被召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诸侯国继续分封子弟的“推恩令”,一年中从郎中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
              材料二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齐王畏罪自杀。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却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汶孔车一人埋葬了他。
              --改编自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父偃得到汉武帝重用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主父偃的主要行为。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模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观点提出的原因。
            • 3.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
              A.实行内外朝制度
              B.实行察举制
              C.分封同姓王
              D.推行刺史制度
            • 4. 东汉时期某人,白日耕作,夜晚苦读诗书,几次投书给当地官员与朝廷自荐都没有下文,他打算一辈子耕田终老。此人的仕宦之路主要受到当时哪~体制的掣肘(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 5.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B.夏、商、西周时,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
              C.“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D.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 6.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评价的制度(  )
              A.世袭制
              B.军功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 7.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 8. 王符在《潜夫论•考绩》中写道:“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贪得无厌)应廉吏……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这说明(  )
              A.世官制限制人才选拔范围
              B.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
              C.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政
              D.科举制冲击传统门阀制度
            • 9.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10.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重视。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