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 2.
              有关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首辅大臣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是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 3.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4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3分)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分)
            • 4.
              某学者对14~16世纪中西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对比性研究。他对明清时期中西社会的特征评价概括最准确的是
              A.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B.奔向近代社会的竞赛
              C.封建社会的无奈悲歌
              D.新旧社会的冲突与激荡
            • 5.
              《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   )
              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D.嫡庶长幼之趋于淡化
            • 6.

              如图4所示:清朝前期,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吉林将军辖区的是:
            • 7.
              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
            • 8.
              图中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 9.
              (30分)
              材料一:我国市镇商业化的趋势始于宋代。但是,这一变化的趋势极为缓慢,直到16世纪前仍处于萌芽的状态。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市镇迅速勃起。据《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弘治以前只有三市四镇,万历时增殖十市七镇。这一趋势并不限于吴江一县……万历时的市镇,人口达五万以上者四个,三万五千者一个,一二万者七个,万人以下者比比皆是……江南的湖丝、丝织品、布匹等通过走私贸易大量出口。湖丝输入西欧始于嘉靖时,至明末,葡萄牙人每年运往印度果阿与可陈殖民地的中国丝已达43万余磅。此后,荷兰、美国也大量输入湖丝。湖丝输入日本数量更多……江南市镇纯粹商业型的不多,更多更有意义的是兼有专业型的市镇,例如嘉湖地区的丝织业市镇与太仓、松江地区的棉织业市镇……随着濮院镇的兴起,其附近农民也“多业机杼,间有田业者,田季皆雇西头人为之”。商品生产向农村的扩散,使呈极块状的封建经济结构出现了小小的松动,从而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
              ——选自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基本特征。(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的具体表现。(8分)
              材料二:纵观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明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经济制度,已出现带动整个国家向市场机制转换的倾向。在几乎封闭的专制统治下,其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能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选自郝均、周边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梦的产生与世界历史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没有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就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就没有天朝梦想的破灭,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结合史实论证该观点。(14分)
            • 10.
              材料一:这本书诞生之后两个世纪里在西方广为流传。他对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城的描述,让欧洲人觉得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式”的梦幻之城。他描写的“大汗的大陆”和同时代在英国、法国、德国流行的《曼德维尔游记》也“犹如梦境”。……他们盛赞这个国度的广大富有,中国的城市如何繁荣,大汗如何威严庄重。……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遭遇“跪礼”之辱,出访无功而返。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开始改变了。同一年,孔多塞在其《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画卷之概述》中认为,中华民族是停滞、平庸、屈辱、充满偏见的民族。”在乔治·安森的《环球旅行记》中,中国人欺诈、贫困、堕落、愚昧无知又冥顽不化
              ——《西方误读中国1000年》,《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七期
              材料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材料四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写出材料一中描述汗八里和行在的著述。(1分)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伏尔泰时期是否如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政治体制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6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美国邮政总署发行这枚邮票的背景及邮票所体现的主要内涵。(8 分))
              (3)材料四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看法(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