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 2.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 3.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 4. 有人指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创造出了处理帝与相之间关系的模式或准则,那就是“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照这种模式或准则来处理,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帝与相之间的矛盾,其实例比比皆是…….这些“实例”不包括(  )
              A.秦朝皇帝和三公坐而论政
              B.汉代向臣下问策
              C.唐代三省长官各司其职
              D.明初沿袭元朝中书省制度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材料二  文武将吏,植自署里,贡从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自秦始王垂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垂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烦(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6. 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着君权,直到清     朝时期建立了军机处,废除了丞相制度,才结束了这一斗争。    (判断对错)
            • 7.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各设置了什么机构?
              材料三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3)依据材料三概括张传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提出的依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