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2. 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
              (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3,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 3.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5. 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就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把中央集权制向全国推广,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行的
            • 6.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玎姓小阿地封嚣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7.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
              ①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     ]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9.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秦朝疆域图

              图2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公路分布图(局部)

              材料二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巳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巳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