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 2.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材料三  我国部分工农业产品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价格
              1984年100100100
              1993年11.610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3.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说明这一观点。
              (3)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什么?简述英国民主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
              (4)综上所有材料,你如何看待中西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品序文官武官带饰
              仙鹤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虎豹金级花
              云雁虎豹带饰
              白鹇银钹花
              鹭鸶素银
              鸂鶒素银
              黄鹂犀牛乌角
              鹌鹑海马乌角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请回答:
              (1)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派遣矿监税使是神宗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对全国的公开盘剥,狂征暴敛上来的矿税,基本填入了神宗的内库和少数宦官、权贵的私囊,而国家财政凋敝如常。矿税的征收不是在开采营利后抽取,而是随便地指认矿藏,随即就地征税……终于引发了明中叶后频繁出现的城市市民抗争,主要是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中,市民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斗争。所谓市民,主要是指包括雇佣工人、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以及城市贫民在内的城市的下层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如湖口、临清、武汉、苏州、景德镇、福州、陕西、云南、辽东等许多城市或地区发生过激烈的民变。坚持“天下为公”理想的东林党官员同情和支持市民运动,因此二者在政治上形成犄角之势。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市民抗争”兴起的时代背景,指出明代“市民抗争”的特点。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了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没有统一的旗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与革命相比,民变的矛头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行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保路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据材料二指出晩清最后十年“民变”呈现出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社会因素。
            • 6. 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  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的世界秩序:一种初步的设想》中探究中国“中央之国”心理的形成时说:“中国的世界最初是以农为本的文化孤岛……在中国世界的边缘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中国又较中国贫穷的社会。在战争中,它有时比中国强,但在艺术文明方面却远逊于中国。中国的世界从未丧失其一统的意义和文化传统……加之地理因素上存在的实际阻隔,在这样一种世界秩序的观念的笼罩下,庞大的中华帝国即已沉醉于‘唯我独尊’的幻想中。
              材科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侵入中国为止,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材料三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贸易组织荣誉日”庆祝活动时不无幽默地说,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中央之国”,而正是加入世贸组织将中国从世界的边缘拉到了世界中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新角色和新力量。
              材料四  国力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基本条件。国家力量的核心是军事力量。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形成“中央之国”心理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中中华帝国“沉醉于‘唯我独尊’的幻想中”的说法你认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结合才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稳定性和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各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原因有哪些。
              (4)如果将材料四中的“社会”替换为“国际秩序”,请结合史实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是否合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十五、十六世纪开始的“东西方碰撞与交融”到清代的康熙中后期,却突然沉 静了下来。从表面上看,H世纪后期直至19世纪初期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西方技民主义 者无暇顾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世界,为清王朝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在15、16世纪“世界史整体格局”已经形成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安定环境并不能给清 王朝带来真正的发展机遇,相反地,它更隔阂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了解与联系。当时,传统 中国应对的最好方式,是需要不断的“东西方碰撞与交融”,在碰撞与交融之间逐渐适应世 界历史的前进。但遗憾的是,中国没有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从而使得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融”突然沉静了下来,这无疑使清王朝的中国失去了调整自身、适应世界历变迁的持续性的机遇。-摘编自陈支平《以世界史视野看清代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作者关于影响清朝发展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得当。)
            • 9.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物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材料三: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员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请回答: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雅典政治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此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787年宪法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 10. “中国专制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