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

              A.没有法制观念
              B.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C.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忽视道德建设
            • 2.

              自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其中关于“醉驾入刑”的规定,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广受关注。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民意的呼应,是现代社会的理性选择。下列观点与此有相似之处的是(  )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 3.

              古希腊智者学派什麽理论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 4.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完全接近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 5.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下列表述不确切的是

              A.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D.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智者学派中的这些人的观点有何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康德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2分)

               

            • 7.

              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颇有意义的。其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形成和传播模式是

              A.单向性辐射
              B.由内向外辐射
              C.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
              D.多向交汇型
            • 8.

              (10分)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

              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

              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三教是教学用书》(岳麓书社版)

              材料三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 9.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材料二: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新订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

              材料四:1762年《社会契约论》发表: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颁布: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颁布:1792年法国大革命达到高潮,巴黎一度血流成河;150年后,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240多年后,我们仍要回望这根人类文明征途中的标杆。

              (1)指出材料一的作者,谈谈你对他这一主张意义的认识。(4分)结合社会背景说说与同时代的孔子相比,两者在关注问题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西欧的宗教改革在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方面与文艺复兴相比,有哪些发展与进步。(9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卢梭的政治主张,结合材料四,评价其政治主张的实践效果。(7分)

               

            • 10.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这主要表明

              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B.古希腊哲学家的无神论思想
              C.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D.古希腊城邦政治的民主理念
            0/40

            进入组卷